台北市中正區貴陽街一段243號。(02)2331-5730。
(09:00~16:00。週六、日休館)
※ 免費參觀
※ 一樓特展室不定期舉辦特展,詳見官網
◎ 官網
(軍史館外觀以及陳列的德製1897年魚雷)
軍隊是重視歷史與傳統的組織,這對軍人的榮譽感有很大的作用,全世界皆然。為了保存軍隊的文史資料並對民眾展示,各國都會設置軍事相關博物館,而我國的代表性軍事博物館就是位在貴陽街的「國軍歷史文物館」。
(門口擺放的大砲及炮彈是抗戰勝利自日方取得的戰利品,但這些多是日方從日俄戰爭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取得的戰利品,因此有俄國、德國及英國在19世紀末期的大砲,並非二戰軍備)
館內一樓設有特展室,不定期更換內容。固定展示區分成建軍到北伐、對日抗戰、勘亂及保衛台海、整軍經武(現代國軍)以及國軍兵器室等五個展區。
(一樓,黃埔建軍與北伐統一展室,其實軍閥不只這幾位,如馮玉祥和閻錫山也是主要軍閥,只是他們選擇與北伐軍合作,但並不完全聽令中央)
民國初年,軍隊為軍閥掌控,全國陷入割據混戰。1922年(民國11年)孫文嘗到廣東軍閥陳炯明叛變之苦,但俄國自從1917共產革命後就迅速平定政局,因此孫文採取「聯俄容共」政策與蘇聯合作,希望能像俄國共產黨一樣,有一支效忠革命精神的軍隊,不再受軍閥牽制。
但蘇聯卻是另懷鬼胎,想的是將共產主義輸出,達成「共產國際」的理想,因此願意積極幫助中國。(當年孤立主義盛行,歐美各國願意幫助中國者甚少。)
(陳炯明叛變,孫文乘永豐軍艦突圍油畫,孫文逝世後該艦改名為中山艦,在抗戰中被日軍擊沉,近代打撈後修復,現於武漢陳列展覽)
1923年陳炯明事變結束後,孫文派蔣介石赴俄國考查紅軍制度,於1924年在廣州成立「黃埔軍校」,訓練「國民革命軍」。
在孫文的構想中,建國分為「軍政、訓政、憲政」三個階段,在軍政時期黨控制軍隊,到了憲政時期軍隊就轉變成國家的軍隊了。
(孫文與黃埔軍校的核心合影,左起總教官何應欽、校長蔣介石以及教授部主任王柏齡)
黃埔軍校以蔣介石為校長,當年黨國一體,軍隊屬於國民黨,並設有黨代表,所以有「國軍即黨軍」的說法。國歌的詞「三民主義,吾黨所宗」是孫文在黃埔軍校首屆開幕典禮的訓詞。1926年完成的黃埔校歌「怒潮澎湃、黨旗飛舞,這是革命的黃埔」也因為是黨軍的關係。
因為是仿效「紅軍」制度,「紅軍」有政委,國軍有「輔導長」及政工體系;「紅軍」有「列寧室」,國軍有「中山室」。
(北伐時期的革命軍總司令旗,總司令是蔣介石)
1925年起,國民革命軍展開東征與北伐,逐步清除軍閥勢力。
(東征惠州之戰模型)
1925年東征的「惠州之役」,當時雖然已經有飛機、大砲、機槍和步槍,但攻城模式仍舊是用竹梯攀登城牆,可見當時中國的現代化程度還是很低,作戰方式仍然停留在上個世紀。
(我國空軍最早成立時僅有 JN-4 兩架與HS-21 三架,此即 JN-4 模型)
1928年北伐完成名義上全國統一。全國軍隊開始進行「軍隊國家化」整編,但一直不是很徹底,還是明顯存在蔣介石的中央軍與軍閥的派系部隊(如桂系、滇系、川系、西北軍、東北軍等 )。1930年即因為軍隊編遣爭議引發「中原大戰」。
(蔣介石的青天白日勳章,國軍軍職的最高勳章是「國光勳章」,但依戰功頒發的「青天白日勳章」更加受到重視並且知名)
但此時更麻煩的,是內有共產黨做薍,外有日本的節節侵略。日本自1931年發動「九一八事變」強佔整個東北,並於1933年爆發「長城戰役」,對中國蠶食鯨吞,令全國軍民憤慨萬分。
(二樓,對日抗戰展室)
蔣介石深知當時中國的軍力無法與日本全面抗衡,所以執行「壤外必先安內」的戰略,發動五次勦共作戰,迫使盤據江南的共產黨"長征"逃到陜北延安。
國民政府聘請德國顧問訓練陸軍(中央軍精銳配戴德式鋼盔),並先後請義大利和美籍顧問訓練空軍,以美籍陳納德(Claire Lee Chennault)最為著名。
中國海軍在1931年向日本購買「寧海」號巡洋艦,1936年在日本技術支援下建造姐妹艦「平海」號,是當時中國海軍最好的軍艦,可見當時兩國關係的錯綜複雜,並非完全對立。
(左起:國軍使用的德式M35鋼盔、英式與右邊的日式鋼盔,民初到抗戰前期,因為軍閥割據,各自為政,軍隊裝備各自採購,造成國軍裝備非常紊亂,中央軍精銳使用德式鋼盔,廣西桂系部隊用法式鋼盔,西北軍用英式鋼盔)
1936年發生「西安事變」,西北軍楊虎城與東北軍領袖張學良(世稱"少帥")與中共密謀,在西安綁架蔣介石要挾立刻停止勦共、共同抗日。蔣介石後來獲釋回南京,勦共戰事停止,張學良被蔣軟禁,直到晚年才獲釋。
(蘆溝橋事變的守軍指揮官:吉星文團長,屬於西北軍)
1937年7月7日,日本駐中國的「華北屯駐軍」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進宛平城搜索。宛平城守軍第29軍37師110旅216團吉星文團長不答應,日軍便發動進攻,史稱「七七事變」或「蘆溝橋事變」。
「蘆溝橋事變」後,中國方面一再忍讓與日方談判,雙方於7月19日簽定停戰協議。但日方當夜即違反協議,四處進逼並包圍北平、天津。
(吉星文的大刀,藏於三樓槍械展示區,當年國軍西北軍中仍有大刀隊,以大刀拼肉搏戰)
日本當年軍閥派系林立、陸軍與海軍也不合,並沒有形成統一的戰略,而是邊走邊看。「蘆溝橋事變」是「華北屯駐軍」自行發動,並不是東京參謀本部下令。許多日軍將領的假想敵是蘇聯而不是中國,畢竟1904~1905年才打過「日俄戰爭」,因此將主力放在駐東北的「關東軍」。
「華北屯駐軍」過去經常製造事端擴大佔領地,中國一直隱忍退讓,不但食髓知味,還希望說服大本營往中國增兵以擴大自身的影響力。「蘆溝橋事變」後仍不肯踩煞車,終於讓中國忍無可忍。
(盧山講話部份內容)
7月17日,蔣介石(時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),在江西廬山發表了《對盧溝橋事變之嚴正表示》(史稱「廬山宣言」),聲明中說:「和平未到根本絕望時期,決不放棄和平,犧牲未到最後關頭,決不輕言犧牲。」、「萬一真到了無可避免的最後關頭,我們當然只有犧牲,只有抗戰!」、「蘆溝橋事件能否不擴大為中日戰爭,全繫於日本政府的態度,和平希望絕續之關鍵,全繫於日本軍隊之行動」、「如果戰端一啟,就是地無分南北、年無分老幼,皆有守土抗戰之責!」當時中國仍然希望和平解決,並未開啟戰端,都是講"如果",但也表明已被日本逼到快要到達「最後關頭」。
(抗戰初期,國軍的步鞋與草鞋,軍備仍相當落後克難)
日本軍閥覺得中國軟弱可欺,想趁機擴大事變,侵略更多土地,於是大量向中國增兵。7月28日雙方在南苑爆發大規模戰鬥,西北軍第29軍陣亡5000人,副軍長佟麟閣與132師趙登禹殉國。7月30日,天津陷落,8月4日,第29軍放棄北平。
北平是我國古都,平津陷落,全國激憤。國民政府一直希望外國勢力干預,讓日軍停止侵略,但當時國際普遍處於「姑息主義」並未插手。
7月31日,蔣介石發布「告抗戰全軍將士書」,謂「和平既然絕望,只有抗戰到底」,「驅逐日寇、復興民族」,表明和平無望,只能開戰。
8月4日,蔣介石召集全國重要將領至南京開會,在8月7日的「國防會議」中決定選在上海開戰並調動陸、海、空三軍往上海集結。8月13日,爆發了「淞滬會戰」,揭開全面抗戰。
原本國軍已經擬定「冀北作戰計劃」,將陸軍及空軍主力往河北前線調動。最後選定改在上海開戰(當時日軍在上海駐有陸戰隊),主要還是因為上海有許多外國租界,希望藉由戰爭引起國際干預調停,阻止日本進一步進攻中國。畢竟當時中國和日本國力相差太大,全面開戰對中國不利。
(1937年抗戰爆發時雙方軍力表,其實雙方戰力相差更遠,我空軍堪用的戰機大約只有100架)
「蘆溝橋事變」雖然是個地區性衝突,卻是「八年抗戰」的導火線,「八一三淞滬會戰」真正開啟了全面抗戰(三軍全面投入戰鬥)。
8月14日雙方在上海一帶發生零星空戰。下午日本「鹿屋航空隊」自台北松山機場起飛18架「九六式轟炸機」,分兩隊前往轟炸杭州筧橋與廣德兩座機場。下午四時在筧橋上空遭到高志航率領的四大隊攔截,雙方在颱風外圍環流的陰厚雲層中追逐,國軍當場擊落2架,另造成1架受傷後油盡墜毀、1架中彈降落後放棄修復,是為「八一四空戰」勝利,創下國軍第一次擊落敵機的記錄(為高志航單獨擊落,但他與屬下譚文分享戰果,各記0.5架,另李桂丹、柳哲生、王文驊三人合力擊落一架,各記0.33架),國軍將8月14日訂為「空軍節」。
(國軍死守上海四行倉庫油畫)
「淞滬會戰」我軍苦戰三個月,損失慘重,至10月底徹出上海。但蔣介石仍不放棄希望國際干預的想法,密令中央軍第五軍88師單獨留在上海作戰,希望引起蘇州河南方的國際租界同情,進而調停止戰。
88師最後派出謝晉元團附(副團長)帶領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共452人留在蘇州河北岸的「四行倉庫」繼續戰鬥。蘇州河南岸即為英國、法國等租界,並有煤氣廠,令日軍有所顧忌,無法全力進攻。
10月26日國軍進入倉庫構築防禦工事,日軍尚未進軍至此,當時在英國租界上海市商會戰時服務團的22歲女童軍楊惠敏,半夜過橋散步時與守橋的英軍士兵聊天,意外發現橋北「四行倉庫」裡居然還有中國士兵,英國士兵詢問中國士兵有多少人?中國士兵為壯聲勢,就隨口回答800人,這就是「八百壯士」的由來。
楊惠敏返回租界向上海市商會報告,上海國人大為振奮,就派車運送物資進入「四行倉庫」。27日日軍開始進攻,29日楊惠敏趁夜從橋上走過去送了一面國旗進入倉庫,當晚有零星槍聲,楊以游泳方式回到南岸租界。30日清晨倉庫頂樓升起國旗,令守軍及對岸國人士氣大振。
堅守了五天後,在租界的調停下,國軍於31日清晨經橋面撤退到南岸租界,之後租界迫於日軍壓力違反承諾扣留了國軍並且繳械。至1941年底「太平洋戰爭」爆發,日軍入侵租界,國軍成了日軍戰俘,大部份被送到南洋新幾內亞充當勞工。
◎ 四行倉庫2005年(現已改建為博物館)
(1938年台兒莊大捷俘獲的戰利品)
(顧祝同將軍的望遠鏡)
(擄獲的日軍剪式雙筒觀測用望遠鏡)
(竹林遺書)
1940年,日軍攻陷廣西南寧,學生軍在南寧莫陳村遭日軍攻擊殉難,生前在竹林一竹幹刻下壯烈遺言,日軍崇敬烈士氣節,將其鋸下攜回日本。1966年,前日軍老兵宮崎宮司、田村克喜來台,捐贈此竹林遺書(竹筒),使壯烈事蹟得以流傳。
(膩稱血幅,美國來華協助作戰的飛行員縫在夾克內裡,以免萬一跳傘後不會說中文,可以秀出來得到中國人保護)
1941年12月8日(美國為7日),日軍偷襲美國夏威夷「珍珠港」,12月9日,美、英向日本宣戰,中國也跟著對日宣戰,開啟「太平洋戰爭」。中國終於有了盟友一同對日抗戰,不再孤獨。
從1937年「淞滬會戰」開始,中日雙方大小戰爭不斷,死傷無算,但這四年來雙方其實都沒有宣戰。一方面中國仍希望透過向「國際聯盟」申訴、以談判停止戰爭,另一方面就當時的國際法,雙方宣戰之後,就很難從第三國買到戰略物資,這對雙方都不利(日本當時還向美國買石油和鋼鐵,中國更需要國際援助)。日本只要不宣戰,在國際法上就不是侵略者,不受國際法約束與制裁(大漏洞),日本當然不想宣戰。雙方就在不宣而戰的情況下打了四年糊塗仗。(國際法在古今中外都是荒唐、虛偽、空談的,只有比拳頭才是真的。有些史料拿「廬山宣言」做為中國宣戰的佈告是錯誤的。)
早在1940年3月,日本在南京扶植汪精衛政權,承認其為中國合法政權,因此即使中國對日本宣戰,日本對美、英宣戰,日北卻沒有對中國宣戰。
(1945年9月3日,徐永昌將軍赴東京灣參加盟軍接受日本投降儀式)
「太平洋戰爭」爆發後,日軍將重心轉往南洋,中國得以喘息並得到盟國直接的援助,共同與日本作戰。再打了艱辛的四年,日本終於在1945年無條件投降。
(徐永昌將軍的青天白日勳章與勝利記念章)
1945年9月3日,在美軍停泊在東京灣的「密蘇里」號戰鬥艦上舉行受降典禮,盟軍代表為麥克阿瑟將軍(Douglas MacArthur),國軍為徐永昌將軍代表出席,正式結束了「第二次世界大戰」。我國將9月3日訂為「軍人節」。
(1945年9月9日,日軍在南京正式向國軍投降,國軍由何應欽將軍代表接受)
抗戰爆發時,我國空軍實力遠不如日本,但空軍飛行員仍然抱著必死的決心拼戰,雖然犧牲慘烈,但也誕生了13位空戰王牌(ACE)。
【中國空軍空戰王牌榜(星序)】
柳哲生 9星
袁葆康 8星
王光復 8星
高又新 8星
譚鯤8星
劉粹剛 7星(失事)
臧錫蘭 7星
黃新瑞 6星(陣亡)
陳瑞鈿 6星
樂以琴 5星(戰亡)
周志開 5星(陣亡)
羅英德 5星
朱嘉勛 5星
※ 空戰王牌(Ace)指在空戰中擊落5架以上的敵機者。
※ 星序數代表國家承認的正式戰績,但未必代表真正戰績,因為可能有誤報、漏報或行政疏失。
(二樓,勘亂暨台海戰役展室)
1945年,中國艱辛的取得抗戰勝利,但共產黨隨即全面叛亂,至1949年攻陷整個中國大陸並且建立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,國民政府被迫撤退到台灣,繼續維繫「中華民國」的政權。
(1949年爆發金門古寧頭戰役)
1949年10月,在大陸勢如破竹的共軍登陸金門古寧頭一帶,因不熟悉兩棲作戰與輕敵,登陸的9000人遭到全殲。國軍保住了金門,也成為保衛台灣的前哨。
◎ 古寧頭戰役介紹
(古寧頭之戰的蠟像,有卡其軍服供民眾自由換裝拍照)
(823砲戰當天共軍突然砲擊,走避不及而犧牲的三位副司令:抗日英雄吉星文、趙家驤、章傑)
1958年再爆發「八二三砲戰」。「八二三砲戰」發動的原因至今成謎,可能是中共領導人毛澤東想測試「中美協防條約」的強度或是轉移國內焦點,下令只砲擊金門並且派出空軍作戰,先打打看再說,始終沒有集結登陸部隊與船團真正意圖攻佔金門。既然沒有要登陸佔領金門,就是一場註定不會贏的戰爭。
(八二三砲戰共軍的砲彈以及我軍的軍備模型)
戰前美軍的U-2高空偵察機已經發現共軍空軍大量進駐沿海基地,但是並沒有發現港口有聚集船隻或登陸部隊的情況,是很不尋常的調動(按照常理都會準備登陸作戰),美軍的情報推斷可能會發生空戰,但是共軍沒有要登陸的跡象。
國軍據此情報提高了戰備、加強了防禦工事,但並沒有進入最高作戰狀況。當8月23日傍晚共軍突然發動砲擊,國軍被意外突襲,三位副司令走避不及陣亡,正在金門巡視的國防部長俞大維重傷。但在胡璉司令的指揮下,國軍立即反擊並且穩定戰局。
◎ 八二三砲戰詳細介紹
(八二三砲戰的奇兵,美製八吋自走榴彈砲)
「八二三砲戰」時,中共最大口徑的火砲是俄製152公釐砲,而美軍緊急軍援國軍12門八吋砲(203公釐,其中6門為自走砲)威力更強大,立刻起了很大的作用。
(砲戰期間英勇作戰的沱江艦)
(八二三炮戰期間,陸軍第九師防衛小金門有功,當年師長為郝柏村)
(八二三期間,海軍沱江艦奮勇作戰,獲頒虎旗,展出的虎旗都是複製品)
(八二三炮戰期間,空軍五聯隊擊落多架敵機,獲頒虎旗)
「八二三砲戰」期間發生多次激烈空戰,過去國軍宣稱有「31:1」、「31:2」等不同的戰果說法,國軍取得大勝。空戰中戰況混亂難免出現誤判或是不確定的戰果,加上提振民心士氣的宣傳所需,31架的勝利無法完全確定。共軍從來未公開真實的損失數字,但是根據照相槍影像與美軍監聽等各方情報判斷,共軍被擊落應該超過20架以上,另有數架被擊傷,國軍取得大勝是沒有疑義的。
(1966年時蔣介石的五星大衣與權杖)
(三樓,整軍經武展區,展出現代國軍裝備)
(國造雲豹式八輪裝甲車,右邊是尚未正式成軍的30厘米鍊砲型)
(軍史館超前佈署,國軍已採購但尚未獲得的美國M1A2戰車)
(陸軍機動性相位陣列雷達車,這個很少對外公開細節)
(中科院研發的飛彈,右起:天劍一型與二型空對空飛彈,天弓一型與二型地對空飛彈,雄風一型與二型反艦飛彈)
(國造雄風三型反艦飛彈)
(海軍現用各型艦艇模型)
(我國海軍史上噸位最大的作戰艦:基隆級驅逐艦,排水量超過一萬噸)
(三軍軍銜及階級章總表)
(聯勤生產的各式砲彈)
(救災成為當前國軍的重要任務)
(三樓的火砲體驗室,但是做的不理想)
(三樓,國軍兵器室)
三樓有國軍兵器室,展出刀劍、槍械、迫砲等,還展出一些記念槍。
(蘇聯AK-74突擊步槍,是世界名槍AK-47的改良型,以二戰德軍MP-44為藍本)
(上為國造仿毛瑟手槍,俗稱駁殼槍或盒子砲)
(步槍區)
(抗戰國軍的主力步槍----中正式步槍)
(中正式步槍說明)
(捷克ZB-26機槍是國軍抗戰中大量使用的輕機槍,評價不錯)
(美軍二戰大量使用的格蘭德M-1步槍)
(兩支美造湯普生衝鋒槍,下面是俄國二戰名槍 PPSH41 衝鋒槍,很多二戰電影都可以看到他們,芝加哥黑幫電影一定要出現湯普生並且裝上圓形彈鼓)
(德軍二戰著名的 MG42 型機槍,二戰最佳機槍,很多電影都會出現)
(國造24式仿德國馬克沁水冷式重機槍,是抗戰初期國軍主要的重機槍)
(日軍二次大戰中主要的九二式7.7公釐機槍)
(曲射槍管是個有趣的點子,讓子彈可以轉彎,但子彈在槍管中的磨損太大,實用性不高,只是實驗而已)
(世界名槍德國 MP-5 衝鋒槍,廣受警察與特戰突擊隊喜愛)
(40公釐槍榴彈,這是國軍目前使用中的裝備)
(展館有說明牌介紹各個武器)
(手槍區)
(胡宗南將軍的德造PPK手槍)
中華民國長期處於威權政治,過去國軍的五大信念為「主義、領袖、國家、責任、榮譽」,軍隊仍然保有相當濃厚的政治色彩與特定意識型態。隨著解嚴與台灣的民主化,軍隊才逐步往完全國家化改革。直到2007年才終於將五大信念改為「國家、責任、榮譽」三大信念。
今日已經是民主時代,軍隊完全國家化,不再是效忠一人一黨或是某種特定意識型態,而是以保衛國家與人民為職責。不論那個政黨執政,軍隊都是效忠國家。
(宋子文送給何應欽將軍的記念槍)
但軍隊是一個講究傳統的組織,時至今日國軍仍然難以擺脫過去「國民革命軍」的思想包袱。本貓建議,將國軍改名為「中華民國國防軍」,賦與國軍新的生命,讓國軍完全轉型為民主國家的軍隊,並且徹底改善軍中陋習與不當管教的沉疴,建立一支具有戰力並且符合社會期待的現代軍隊。
國軍本身更應該思考自己在民主時代的角色與使命,我們必需尊重歷史,但也必需拋棄不合時宜的包袱。希望不分黨派都能認真思考這個問題。
(射擊體驗區,可以練習描準,沒有後座力)
總之,這幾年軍史館有整修過,並且舉辦各項特展,但是展出內容多半是輸出海報看板,實品的歷史文物少了很多,以前有些展示品後來移到別處了,有點可惜。但畢竟是國軍重要的博物館,軍事迷和槍迷都應該去逛逛。(本館有計劃搬遷到大直新的國防部營區,但2020年內應該不會搬)
(2020/7/10更新)
貓大爺粉絲團